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新青年與社會流動:大學擴招的問題

作品已於第2期《Meta China:新青年》刊登


在社會科學中,有一個詞彙為「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社會流動指在社會階梯(Social Ladder)上由一個社經位置(Socio-economic Position)轉移至另一個社經位置的過程。社會流動的其中一種類型叫作「上向流動」(Upward Mobility),即由較低的社經位置上調至較高的社會位置。教育向來被視為上向流動的一種工具。不少學生寒窗苦讀,就是希望透過教育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亦即提升自己的經濟價值。他們深信上大學、獲得更多文憑,可使他們更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從而提升自己的社經地位。姑勿論以這種心態看待教育正確與否,以近來國內大學生就業狀況來看,透過教育達至上向流動並非必然的現象。

中國貴為環球投資界所看好的「金磚四國」(BRIC)之一﹝其餘三國為巴西、印度及俄羅斯﹞,其經濟潛力無容置疑。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高學歷及專業人才。早在1999年,我國實行「高等教育產業化」,大學學額擴大﹝國內稱為「大學擴招」﹞成為政策的主要一環。大學學額由1999年的159萬個激增至2005年的 475個。一時間,「高校園區」、「大學城」等紛紛聳立起來。許多高等學院亦紛紛升格為大學,某某郵電大學、某某外語大學等名目大量湧現。可是,這種「高等教育大躍進」的擴招政策推行過快,衍生了許多弊病,不但無法達成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還造成大批大學畢業生的失業潮。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413萬人,而全國對畢業生需求預計為166.5萬人,所以預計60%的畢業生可能會失業。教育部負責人亦勸告大學生應以「普通勞動者」為就業定位。

除了供過於求外,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國內產能過剩、宏觀調控、企業改制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雪上加霜。據國內媒體統計,2005年的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為1588元人民幣。而廣州亦有公司在招聘會上打出「月薪五百招聘本科生」的橫幅。事實上,500元人民幣已低於當時廣州的最低生活保障線了。此外,亦有不少企業開出無薪金的「實習生」的崗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唯有以「零薪水」打工,指望日後會被該企業錄用。這樣的情況,怎可指望莘莘學子透過教育達至上向流動?

大學生可以「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定位,但他們的學費並不普通呢。在中國西部,不少貧農受「讀書改變全家命運」的思想影響,不惜透支家庭後幾十年的收入供子女上大學。大學學費成了西部貧農們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巨額投資。據中國教育部調查發現,一名大學生四年學費最少需要兩萬八千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個貧困縣農民三十五年的收入。這個「畢業即失業」的現實,不但打破了貧農們改變自己經濟環境的夢,更使兩代人深陷於債務之中。雖然國家著力於西部大開發,可是近年開發停滯不前。在青海市,餛飩店、足浴房等用人單位在招聘會上招大學生,其職位竟是餃子師傅、點餐員和傳菜工等月薪只有約400元的職位。這些西部貧困地區的家庭,原以為送一個孩子上大學可以改變家庭命運,但最終卻使這些農村貧困家庭更加貧困。因此出現了大學越擴招,西部貧困地區的大學生越多,西部地方經濟越貧窮的現象。就這樣,使國內的貧富懸殊更加惡化。

由於大學文憑的經濟效益有限,做不到上向流動。不少大學生遂尋找其他否賺快錢的渠道。有些大學生四出向朋友、親人借貸,投身傳銷行業,最後落入了騙子的圈套,落得一身欠債的下場。此外,女大學生中,亦興起了「讀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討論。內地一間公司聘用了74名重慶女大學生,她們透過互聯網視訊陪人聊天,月收入最高可達5000元人民幣。這種種的現象,都在鼓吹著「讀書無用」。這對於一個國家的長遠經濟發展及環球競爭力極為不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