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財務策劃:資本主義下福利商品化的產物

本文已於第2期《Meta Global:金錢之本》刊登


財務策劃(Financial Planning)是香港近年冒起最快的行業。財務策劃顧問一般會先了解客戶的個人及家庭財務狀況,才提出意見及切合需要的產品,以達成客戶的財務目標。情況跟醫生先診斷,再開出合適的藥方一樣。所以,財務策劃顧問的角色可以說是客戶的個人財務醫生。總的來說,財務策劃顧問凡會為客戶於風險管理、目標儲蓄及投資、貸款、退休、稅務等四個範疇上作規劃。這個職業很明顯要對市場、課稅等資本主義產物有一定的認識。而且,這種有關個人理財的行業,必定要在私有產權得以確保的社會下才得以生存。可見財策行業與資本主義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從業務上看,財務策劃屬於金融業務,是香港由強調理性計算、低成本、準時交貨的「工業資本主義」,轉型至從事證券交易、買賣金錢的「金融資本主義」後才出現的行業。當一個地方的金融資本主義發展得愈完善,財務策劃行業就愈興盛。事實上,證監會近年不斷引入多元化的金融產品,由傳統的股票、期權及認股證,到現在的牛熊證、保本基金、股票掛鈎票據(ELN)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等,使投資者更自由及更有選擇地運用資金。此外,中央政府落實「認可的本地機構投資者」(QDII)的機制更優化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這令財策行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這個行業裡工作,使我對資本主義又有一番認知。著要從香港財策行業的專業化發展及工作性質去認知香港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這可以變成一篇篇幅很長的大學論文。我倒想從社會層面剖析這個行業最流行的兩個範疇﹝風險管理及退休管理﹞與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福利制度的關係,從而認知資本主義。

什麼是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沒有一個準確定義。實際上是泛指一切由以私有產權主導的自由市場內的經濟活動。總括來說,資本主義即是強調私有產權、經濟自由及價格機制的一個經濟制度。然而,有不少學者對這個對這個制度有著不同層面的詮釋及批判。最經典的,必然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下資本家是私有制的最大得益者,而高度分工的生產模式會使自由自在的個體奴役化。資本家與受奴役的工人的對立階級日益簡單化。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即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他主張無產階級透過暴力革命,以推翻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從中把自己解放出來。

然而,《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己經158年了。資本主義依然健在,世界上的共產政權亦所剩無幾。為什麼呢?

兩種資本主義
或者是《共產黨宣言》的出現警醒了為政者。又或者是馬克思過度把階級鬥爭二元化,忽略了政府的角色。在政治經濟學派來說,資本主義制度得以健在,實有賴於政府的社會政策。James O’Connor及Ian Gough等政治經濟學者強調社會政策有助於資本累積和社會控制,有利資本家的長遠利益,使資本主義得以繼續運作。

法國學者Michel Albert於其著作《Capitalisme contre capitalisme》中,把現今的資本主義分為兩種模式:萊茵模式﹝即北歐模式的社會資本主義﹞及新美國模式﹝英美模式的企業資本主義﹞。

萊茵模式強調集體成果,注重合作精神,關心長遠利益,是一個既講求公平又有效率的社會。當中以德國作為典範。在經濟方面,德國的金融體制以銀行為主,銀行與企業間有普密切和長遠的關係,它們大多會交叉互控股。企業融資主要依靠累積自有資金,較少借貸或集資。金融產品亦較單調,市場投機成份少,企業的管理階層可以埋首於長遠的研究發展。此外,勞資關係緊密,大企業員工有參與公司決策的機制,企業與員工有著共同的利益。

在社會方面,福利制度來自高稅率的支持。完善的福利制度使國民有生活保障,防止了中低收入者負擔過重,貧富差縮窄。德國的醫療保險制保障了大部份的勞工,公共醫療仍起著極大作用.社會建立起‘共同責任’的價值觀念,使各方面都自我克制,避免福利被濫用。此外,德國退休制度完善,退休金的來源乃政府支出80%,雇主與勞工強制各撥薪資的10%。2005年國民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高達64%(退休後月領退休金占退休前月薪的比率),位於專家公認的60~70%合理水準範圍內。

可見於萊茵模式下,政府政策在經濟上極力建構共責精神,使勞資和諧。在福利層面上,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於社會福利上,有利穩定社會,捍衛了這種模式的資本主義。可是,高福利使國家和企業負擔過重,迫使施羅德政府於2003年初推出《2010年議程》,在這些領域推行改革,主要是提高退休年齡及鼓勵就業。

從德國的例子看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明顯地不屬於著重長遠發展和尋求社會平等的萊茵模式。事實上,香港較接近新美國模式。這種模式鼓吹揮霍地消費,企業只追求短期利益,股市充滿著投機炒賣。此外資本的自由流通能使資源獲得最佳的配置,因此資金應該少放在銀行,多多投入股市。

社會福利方面,新美國模式把窮人與社會福利制度視為社會的「負擔」,應該提供越少越好。然而,現在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有四個特點:平衡的預算、低稅政策、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政府開支應佔本地生產總值中較細的比例。這種減低稅收及福利開支以吸引投資者的「小政府,大市場」政策,怎樣有助於資本累積及加強社會控制呢?

「用者自付」與財務策劃

香港政府一方面為缺乏經濟能力的低收入人士提供基本福利保障,一方面打出「用者自付」的旗號,把社會福利商品化,鼓勵市民自力更生,並因應自己能力於社會上挑選自己經濟上可負擔的福利商品。

在「用者自負」的前提下,市民未必能直接支付昂貴的福利商品費用。此外,強積金實施以來的回報表現乏善足陳,在「低息年代」下,市民亦知道一般活期或定期儲蓄,未足以增加自己的退休儲蓄。在這些因素下,財策行業可提供的一些風險管理及退休管理產品,正合市場需要。

事實上,醫學昌明使人類壽命延長,市民不怕早死(die too soon),最怕長命(live too long)。因為醫療費用日益高昂,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下,醫療亦被商品化。人們因應自己的經濟條件到市場揀選自己經濟上可負擔的醫療質素。可是,即使是公立醫院,也被醫管局的建議住院費加價四倍,急症室收費加三倍。在政府的醫療融資尚未落實,不少市民已透過財務顧問購買醫療保險。

保險是財務策劃行業轉營前最傳統的業務。它是一種風險轉移的機制,透過徵收保費,把潛在的財務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那些中收入或仍有一些負擔能力的底收入階層,可透過購買透過醫療保險,繳交相對少額保費,在有需要時獲得私家醫院較高質素的治療。

退休規劃方面,大部份的財務策劃顧問皆考取了強積金中介人牌照,開拓強積金業務。然而,政府在推行強積金計劃前已說明此計劃大致可支付市民退休後三分之一的開支。此外,直至2005年中,強積金的年度化回報只有大約4%。不用任何算式已知道,單靠強積金根本不能真正保障到退休以後的生活。所以市民亦漸漸意識到退休的重要性,紛紛透過高儲蓄成份的壽險或月供基金計劃籌謀退休,致使退休策劃成為最近財策行業的「主打」業務。

這種「用者自付」原則使社會福利商品化。社會政策不以福利為中心,政府提供福利的角色開始淡化,福利私有化更成為政府退出市場的相應手段。政府的角色轉移集中於改善法制,締造更佳的營商環境﹝尤其是金融市場﹞。然而,這種福利私有化卻有助於私營提供者﹝如:私家醫院、私校、保險公司、銀行、地產商等﹞的資本累積。

從社會層面剖析財務策劃行業與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福利制度的關係,從而認知資本主義。可見,香港式的資本主義模式過於著重於以自由市場解決問題,以社會達爾文論的思維,鼓吹自力更生,自己向自己負責,從而打出「用者自付」的旗號。除了缺乏經濟能力的低收入人士提供基本福利保障外,其餘的市民要因應自己能力於社會上挑選自己經濟上可負擔的福利商品。這種環境下,市民對自己的理財、醫療費用及退休規劃更為關心,成為財務策劃行業近年冒起的其中一個因素。

沒有留言: